2023-12-27 10:52:48 | 玩车网
出品 | 虎嗅汽车组
作者 | 王笑渔
编辑 | 张博文
程维下车,何
小鹏
接过方向盘。
8月28日,
滴滴
出行宣布与小鹏汽车合作。而小鹏将开启多品牌战略,并以新品牌发布A级智能电动车,项目代号为“MONA”。首款产品为定价15万元左右,同时面向C端和B端销售。
与此前
比亚迪
和滴滴合作的D1车型不同,滴滴这次相当于把MONA项目“卖”给了小鹏。而MONA的首款车型预计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亮相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合作官宣之后,滴滴内部代号为“达芬奇”的造车业务将接近尾声。
据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,“达芬奇是不会再造整车,也不会再卖整车了。除了工程和产品会留一些人之外,品牌、营销、售后等部门都会清掉。”该人士也透露,滴滴放弃造整车,并不全是因为资质的问题。“工信部那边已经跑通了,所以,只要想往下推进,资质那都不是事。”
“程维对造车这件事非常不笃定,传递给底下的人信心不足,觉得投入产出比不高,最后只能把业务卖掉”,该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。
“何小鹏非常看好出行市场的前景”。据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向虎嗅透露:“在双方的合作分工上,小鹏方面将负责推动该项目的量产研发,而滴滴则从生态上进行运营工作的支持。产品投产后,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和渠道推动销售。”
小鹏与滴滴的这次合作,本质上是各取所需的结果。一方面,滴滴需要及时止损,但又不甘产品投入付诸东流;另一方面,小鹏苦心钻研的自动驾驶技术,需要找到大规模上量的切入口。于是,“小滴”组合走到了一起,MONA正式登场。
程维“弃车”,曾几度徘徊
对于造车这件事,程维内心犹豫不决。
2018年,滴滴出行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发起成立的“洪流联盟”。在会上,滴滴出行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维斩钉截铁地表态:“滴滴坚决不造车,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。”
事实上,早在2017年,滴滴就与比亚迪和
理想汽车
(当时还叫
车和家
),开始秘密合作研发定制车型。此后公开亮相的是比亚迪的D1,而与理想合作的D1 Plus则被“雪藏”。玩车网
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多年后回应称,“2019年我们拿到了王兴和美团的战略投资,而美团和该出行平台是竞争对手的关系,双方都对于这样的合作存在一定的顾虑,所以我们终止了该产品。”
与比亚迪的合作,曾让滴滴初次尝到了“造车光环”所带来的“快感”。
2020年11月,滴滴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设计研发的首款网约车D1。滴滴参与了包括整车工程Package、人机工程布置、内外饰造型、整车配置、座椅原型、车联网软件架构等的设计,这也意味着彼时滴滴已经深度参与整车制造。
但同时,滴滴也尝到了汽车市场的苦。
在投放市场初期,D1只向网约车司机销售车型,半年租每月租金4399元,一年租每月租金4299元。 在第一年,也就是2021年还卖出了10,176台。但到了第二年就只卖出了994辆。或许是滴滴已战略放弃D1,于是2022年底
比亚迪D1
开始面向个人消费者出售。不过,此时“父母双方”对D1这款产品,基本已无“鸡娃”的计划了。
时间来到2021年初,百度、小米纷纷高调官宣造车。巧合的是,那年4月,雷军在小米科技园招待了多位造车界大佬,并举办了一场闭门会谈。台上雷军、李斌、李想、何小鹏、王传福在镜头前微笑,台下围坐的人中程维便是见证者之一。
几乎与“小米造车”在同一时期,滴滴内部代号为“达芬奇”的造车业务,开始秘密启动。造车业务的负责人是滴滴出行副总裁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。同时,他也是定制网约车D1的首席产品官。随后,滴滴开始在圈内高薪挖人,曾有消息指出,“达芬奇”员工规模达1700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程维的不笃定,让造车团队感到信心不足。据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,在项目初期,程维每周至少有2个全天跟“达芬奇”团队开会。但之后就越来越少了,直到现在“把造车业务卖了”。
今日发布的公告称: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.25%的A类普通股,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。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,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——从当前的信息看,何小鹏更像是替程维接盘了造车项目。
“这个车(MONA)前面的绝大部分研发都是滴滴做的,所以本质上就是卖项目,滴滴能够回血。然后,小鹏拿了一款更接近于量产的车型,缩短研发成本和周期,并且跟滴滴进行资源的互换。”一位滴滴内部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。
何小鹏“接盘”,下一步大棋
何小鹏看重的并不是滴滴的车,而是其手上的“资源”。
“有趣的是,两年前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,因为成本原因,没有车企能够在15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。但随着我们死磕技术创新和全流程降本,当前我的观点改变了。”
这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,在8月18日举行的小鹏汽车2023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的表态。他进一步解释道:“因为我已经明确看到了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。这让我们很有信心,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,这会极大地推动智能化全面普及。”
而何小鹏口中所说的15万级全自动驾驶汽车、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,指的正是与滴滴合作的“MONA”项目。
通过MONA快速上量,小鹏当前的第一诉求。
今日发布的公告称:小鹏汽车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,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,包括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、品牌营销、金融保险服务、充电设施建设、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。
在今年上半年,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为4.14万辆,低于
蔚来
的5.5万辆,也低于理想汽车的13.91万辆。在财报中的交付量指引中,理想汽车给出了100,000辆至103,000辆的破记录数据;而小鹏预期的交付量则为39,000-41,000台。
如果能借助滴滴在B端网约车市场的资源,小鹏的交付量还能翻几番。根据滴滴的2022年年报显示,中国出行业务有4.11亿名年活跃用户,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。未来这1900万司机,大概率都得换新能源汽车。要知道,自2019年以来,部分市区已经实行新增网约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方案,不少地区的目标为2020年底实现出租车全电动化。
同时,日系“低智”产品垄断网约车市场的现状,也该有所转变了。
现在市面上,快车主要以“
轩逸
雷凌
卡罗拉
”为主,专车以“
帕萨特
凯美瑞
雅阁
”为主。这些日系车型虽然在节能性上表现突出,但在智能驾驶方面几乎可以说“宛如智力障碍者”。那么,网约车司机更像是现代版的“车夫”,卖得是自己的体力。
在合作公告中,小鹏汽车明确了MONA将是15万级的全自动驾驶汽车。至少,在短期内它通过XNGP智驾辅助系统的标配,能大大减轻司机师傅的疲劳,提升乘客的安全性。在更远的长期,能够逐步地替代人类驾驶员,在部分场景实现“无人化运营”。
实际上,滴滴自动驾驶运营车辆,从今年开始就已经接入到滴滴出行App。并且采用“混合派单模式”,即人类驾驶服务和自动驾驶服务混合派单的模式。像在
上海
和广州的部分区域,如果用户行程的起终点均在自动驾驶服务区域内,用户的打车选项中就会出现“自动驾驶”。
此前,不少车企在推进自动驾驶运营车,都会独立推出一个新的App。但论基础用户量来说,在滴滴面前,没有一个网约车平台是能打的。比如,像
一汽
、
东风
、
长安
做的T3出行,像上汽做的享道出行,还有像广汽的如祺出行。无法接入滴滴的自动驾驶网约车,基本就是“摸鱼”的存在。
本质上,滴滴未来仍会坚持“大平台”的角色,只不过它以后可能是“管无人驾驶车”的大平台。而相比人类司机而言,无人驾驶运营车似乎更好管理,少了一个不可控的隐患。
写在最后
在2021年后涌现的“最后一波造车新势力”中,滴滴已经暗自退场,只剩下小米、百度这两家头部企业还在坚持。当然,可能会有人会认为,是“造车资质”劝退了滴滴造车。
据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,程维的老家江西,此前已为滴滴疏通了资质的事宜。曾多次传闻提供代工合作的
国机智骏
,其工厂也正位于江西省赣州市。造车资质,大概率不是程维“弃车”的直接导火索,或许对市场竞争的悲观情绪才是。
但眼下,“偷偷摸摸式”造车仍在继续。在“滴滴弃车”之前,百度甚至为了把车量产,连夜更改了已经开过发布会的品牌名称。而小米为了保证项目的推进,在年度重磅发布会上对造车事宜也只字不提。还有,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,为了拿一张“准生证”,不惜玩起来“套娃公司”模式,第一场新品发布会就连自己创始人都不敢抛头露面。
总之,倘若真因为一张“准生证”,就让一个可能挑战欧
美日
传统汽车工业的新品牌“胎死腹中”,那这未免也太过残忍和无奈了。
【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暗信号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易车无关】
易车讯
日前,
比亚迪D1
进行了价格调整,标准版指导价16.08万元。
新车定位紧凑型MPV,最早作为营运车辆出现。
比亚迪D1
车长4390毫米,轴距2800毫米,右后门为电动滑动开闭。
车辆搭载单电动机,最大功率100千瓦、峰值扭矩180牛·米。磷酸铁锂电池容量53.6千瓦时,对应NEDC续航418公里。
信息显示,车辆配备了前排安全气囊、后驻车雷达、倒车影像、自动驻车、主动刹车、主驾无钥匙进入、内置行车记录仪等配置。
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发布,为用户带来当前市场中热门畅销新车的全方位实用评测,彻底解决你的选车、购车、用车疑惑。
在汽车领域,跨界车型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形式,但是服务运营与车辆联名跨界确实是比较罕见的情况。在11月17日滴滴开放日的活动上,滴滴就为大家带来了旗下首款与比亚迪深度定制的车型: 比亚迪D1。这款车可以说是确实亮点十足,不过目前仅支持滴滴平台注册的网约车司机进行租赁,在见到真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一睹为快。
外观方面,比亚迪D1的造型非常简约,整个车头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,甚至连logo都没有,仅有BYD三个字母作为车标,不过如此简约的设计令该车视觉效果非常饱满,配合上两侧的L型进气口增强了几分科技感。至于贯穿式的LED日间行车灯辨识度极高,当然作为一辆运营车辆,比亚迪D1较为独特的地方在于挡风玻璃下方有独立的彩色LED灯模块,可用特定颜色用于与乘客手机联动,方便识别接驾。
车身侧面,与以往常见的网约车车型不同,比亚迪D1采用了紧凑型MPV的行驶,彻头彻尾都较短,将空间尽可能的让给驾驶舱,这也正是该车注重"由内而外"理念的体现,双色的车身设计非常亮眼,右后方设计了单侧自动电滑门,方便乘客上下车。尺寸方面长宽高:4390*1850*1650mm,轴距为:2800mm。至于尾部的设计也是和车头一样简约,贯穿式的尾灯提升了科技感。
内饰方面,除了常规车辆上见到的配置,定制版比亚迪D1最大的亮点在于深度定制的滴滴司机车载系统,司机无需通过手机即可用车载系统DIIA完成接单、导航、预约等功能,方向盘上甚至设有快捷键,其余的功能均可在10.1英寸的中控屏幕上完成操作,与此同时常用的功能键均为物理按键。同时车内集成了监控摄像头以及人脸识别功能,确保司机身份的准确性,至于一键报警这样的安全功能一样不少。
空间方面,正如之前提到这是一部注重内部的车,那么驾乘体验绝对是重中之重,首先是前排座椅为司机专门设置,不但有扶手和座椅及腰托电动调节,造型与坐垫均经过优化,避免长时间驾驶造成劳累。后排乘客除了可以享用右侧更为便捷的侧滑门,后排座椅还支持独立的空调出风口、USB & type-c充电口、迎宾灯以及更大的后排娱乐大屏甚至可以K歌,毫不夸张的说将司机和乘客的网约车领域推向了新的维度。
动力方面,本次比亚迪D1采用了型号为TZ180 xSA的永磁同步电机,最大功率136匹马力,电池为磷酸铁锂刀片电池,续航里程为418公里,其他细节暂未公布。
从滴滴的发布会看下来比亚迪并不是主角,更多的是成为滴滴扩大版图的合作商,比亚迪D1就像是一个代工厂商,核心的运营模式依旧是捏在滴滴手上。诚然,这种定制化网约车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蛋糕。但是对于滴滴来说,这种定制化的专营服务车辆,能够帮助它提高市场占有率吗?而且这种运营模式一旦成功,对于比亚迪秦、广汽埃安S、北汽EU5等原本主打网约车市场的普通家用车来说,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。未来网约车将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呢?我们拭目以待。
微信请关注:DIOScheping
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。
2023-09-05 10:40:57
2023-09-03 13:51:19
2023-09-24 02:36:39
2023-10-28 07:49:57
2023-10-21 15:26:14
2023-10-10 20:48:21